讨好型人格总是把别人的评价看得特别重要,他们善良、亲和、害怕冲突、处处照顾他人感受,但自己活得并不开心。他们是“抑郁的好人”,宁愿委屈自己,也要让别人满意。因为害怕被孤立,他变成了工具人,从来不懂拒绝,永远不知疲惫。但没有人知道,表面嘻嘻哈哈的他,内心早已千疮百孔。讨好型人格真心希望身边每一个人都能开心,做事不求回报,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,却总是忽略自己的感受。美国康奈尔大学在一项调查中发现,过度随和、完全不懂拒绝的人,并没有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,得到的反而是别人的轻视。
人们喜欢和老好人来往,但往往很难真心地尊重他、信任他,因为这种来者不拒、不加辨别的“好”,价值并不高。
讨好型人格,也许会被人认可是个好人,但却很难被人爱和尊重,无法建立真实的关系。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书中说: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,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。当我们把大部分精力和心思放在别人身上,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感受,情绪只会越来越累。过于顾忌别人的感受,往往是掏空了自己,活成了躯壳。大多数讨好型人格的人,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:你要分享,你要懂事,这样才是对的。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式,导致他们小时候取悦父母,长大了取悦世界,唯独忘了取悦自己。他们终其一生,都在通过不断讨好他人来获得身份认同,为自己谋求安全感。如心理学家布莱恩·利特尔比喻的,习惯性讨好的人,其实是一个洋葱,在一层层剥开后,内心是空洞的,没有内核,也没有自我。如果你也是讨好型人格并为之困扰,以下3个建议,希望可以帮到你:所以他们总是强迫自己做到完美,不给自己留一丝弹性和余地:现在,不妨尝试把这些苛刻的条件都去掉,把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,时刻提醒自己不需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。尝试故意拒绝一些需求,不管来自于谁,只要不是人命关天的大事。如果一时间无法拒绝他人,可以采取一些小技巧,比如,在拒绝他人时,运用ABA句式:A表示好话,可以是称赞夸奖等安慰对方的话——B表示你的拒绝,勇敢地说出你的拒绝——A依然是好话,用来作为句式的结束。我很想帮助你,能帮到你真是我的荣幸(A),
但我出于某些原因真的很难做到(B),
下次有机会我一定在所不辞(A)。
虽然拒绝了别人,但是给到的弥补条件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自己的负罪感。列一张清单,写上自己喜欢且需要一个人完成的事情,比如:把取悦别人花费的时间和精力,用来提升和取悦自己,重新构建自我认可。当你的自我认可感增强,你会发现,无论别人是否认可喜欢你,你都有自己的价值。小说《无声告白》中说:我们终其一生,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,找到真正的自己。这个世界上,总有人喜欢我们,也总有人不喜欢我们,我们不必去强求所有人的认可。人最重要的是自我接纳,你学会爱自己,世界才会接纳你。